火狐体育-【新华社】瞭望|贡献更多中国力量

栏目:行业动态 发布时间:2024-03-25

火狐体育-【新华社】瞭望|贡献更多中国力量

当前位置:首页>>新闻中心>>综合新闻综合新闻【新华社】瞭望|贡献更多中国力量文章来源: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发布时间:2021-09-22|【放大】【缩小】|【打印】【关闭】  2018年9月17日,吉林省吉林市一拉溪镇,农民在整理收获的水稻 许畅摄 / 本刊  中国在借鉴国际经验中发展,在学习探索中创新,走出一条适宜本土化的保护新路  中国积累的数据为世界土地保护研究工作提供重要参考  土地,哺育世间万物,承载着人类的历史、现实和未来。  黑土,更是地球赠与人类的惊喜宝藏。  世界有四大黑土区,因其得天独厚的特质,成为滋养粮食生长的绝佳温床。但多年的开垦,让黑土不同程度面临退化等重重考验。  加强科技支撑,倡导国际合作。求索的道路上,中国在借鉴国际经验中发展,在学习探索中创新,走出一条适宜本土化的保护新路,同时不断推动国际合作,携手世界各国科学家共同前行。  多国探索疗治“黑土之殇”  世界四大黑土区占据全球耕地的六分之一,因土质疏松、肥力高,有机质含量是黄土的十倍,肩负着稳定世界粮食安全的重任。  然而,多年的过度索取导致黑土之殇。1934年5月11日凌晨,一场巨大的黑色风暴袭击美国东部与加拿大西部,所经之处,溪水断流,水井干涸,田地龟裂,庄稼枯萎,牲畜渴死,千万人流离失所……被称为20世纪十大自然灾害之一的黑风暴发生后,人们无法再忽视过度开发利用黑土付出的代价。  痛定思痛,各国纷纷反思,也开始了漫长的黑土修复之路。  中科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研究员关义新长期研究关注国际黑土地保护历程。他表示,经历几十年调整,美国形成以秸秆还田和少免耕播种为主的保护性耕作方式。根据美国农业部门的统计数据,美国麦类、玉米、大豆三大主要作物的保护性耕作平均推广面积接近7成,作物产量提升,化肥施用量降低,土壤有机质含量普遍提升3%到5%,遭风蚀、水蚀总量减少50%以上。此外,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也逐步摸索并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  农业专家表示,我国黑土保护起步并不算早,但发展速度值得称道。20世纪90年代末,吉林省的科研人员开始探索秸秆还田。2007年左右,产粮大省吉林开始试验保护性耕作。十多年的时间里,在遵循国情基础上推出宽窄行、均匀垄、条耕等耕作模式,形成以秸秆覆盖免耕播种为代表的“梨树模式”和以土地深翻深松为代表的“龙江模式”,走出了一条黑土地保护的中国特色之路,并取得显著效果。仅“梨树模式”在东北三省及内蒙古自治区东部五盟市推广就超过5000万亩。  小县城走出国际论坛  位于中国东北黑土核心区的吉林省梨树县,原本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县城。  2016年的一天,这里来了几位金发碧眼的外国人,蹲在田间地头查看作物长势。他们是来自多个国家从事耕地保护研究的土壤学专家。这些外国人大多是第一次来中国,在中国农业专家的陪同下来到该县梨树镇高家村,了解这里推进黑土地保护的方法和成效。考察期间,专家们对中国保护黑土地的举措给予肯定,与中国专家进行深入交流。  梨树是最早开展黑土地保护性耕作技术研究和推广的地区。小小的县城因此聚集了中国顶尖科研院所——中国科学院的科研人员,中国顶尖农业高校——中国农业大学的教授专家。自2006年开始,这些国字头专家与基层农业科研人员共同开展保护性耕作试验推广工作。他们研发出适合中国土地的免耕播种机,又完善了保护性耕作的适配技术。探索不断深入,“梨树模式”逐渐达到大规模推广应用的标准。  这时,他们把目标投向更广阔的远方,期待在更广泛的交流碰撞中检验成果,在不断完善中进一步加大推广力度。从2015年起,开始在梨树县举办黑土地论坛。  梨树县农业技术推广总站站长王贵满回忆说,第一届论坛规模很小,只有20多名国内农业领域专家参会,探讨形式也是以学术交流为主。这次尝试给了他们信心,积累了经验。第二届论坛,他们请来了国际专家,论坛也越来越“接地气”。  从“推进农业现代化”到“结构调整与绿色发展”,从“保护性耕作和东北黑土地”到“乡村振兴、品牌建设”;从单纯的学术探讨,到农民“唱主角”分享种地经验;从国内各界参与,到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以色列科技企业家、加拿大农业部专家前来发言……论坛内容越来越丰富,层次越来越高,地点也从梨树开到了海南博鳌,开到了东北亚博览会,开到了北京……7年来,论坛逐渐成为业内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学术交流平台、科研创新平台、成果转化平台、人才培养平台。  全球携手共担责任  眼下全世界仍在遭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困扰,但针对黑土地保护的交流,不仅没有停滞,反而再次升级。  2021年7月22日至23日,第七届黑土地保护利用国际论坛走出了梨树,在省会长春召开,论坛受到了更多的瞩目。  会上,联合国粮农组织驻华代表文康农对吉林省的“梨树模式”给予充分肯定。  这次论坛的最重要成果就是发布了“长春倡议”。6条倡议中,最引人注目的无疑是加强黑土地保护利用国际合作,健全国际交流机制。这也意味着,中国将致力于在黑土地保护中贡献更多力量。  瑞士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讲席教授Raine?唎?崻5 ">w鈒?漬?禘馍牠羾梟~Kx?躦y臃偝C札嘁筗逳玛€?`驥?S滤赓g??邨摪B璐y阃?竼追耣?:@俠??瑴??X S?Fk轟霞X|逖隞R嵳騘葉HY雚?l?5f?b Schulin在论坛交流中表示,中国积累的数据为世界土地保护研究工作提供了重要参考,期盼与中国科学家共同探索并提出土壤保护的系统性解决方案。  召开黑土地保护利用国际论坛是中国向全世界敞开怀抱的一个缩影。近年来,中国科研人员在国际合作平台上表现活跃,陆续邀请美、英、德等国在黑土保护领域有所建树的科学家前来考察、作报告。国际交流促使国内外专家形成了良好的合作机制。  中国农业大学土地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任图生邀请著名土壤力学专家、来自德国基尔大学的Raine?唎?崻5 ">w鈒?漬?禘馍牠羾梟~Kx?躦y臃偝C札嘁筗逳玛€?`驥?S滤赓g??邨摪B璐y阃?竼追耣?:@俠??瑴??X S?Fk轟霞X|逖隞R嵳騘葉HY雚?l?5f?b Ho?唎?崻5 ">w鈒?漬?禘馍牠羾梟~Kx?躦y臃偝C札嘁筗逳玛€?`驥?S滤赓g??邨摪B璐y阃?竼追耣?:@俠??瑴??X S?Fk轟霞X|逖隞R嵳騘葉HY雚?l?5f?bn教授前来考察,促成中国农大土壤物理学研究小组与其团队在黑土力学领域的合作研究,发表了数篇高水平论文和成果,扩展了我国科研人员的国际视野,也为他们走向更好的国际合作平台提供契机。  但我国多位专家指出,由于各国国情、制度、生态环境、资源条件背景不同,当前绝大多数国际合作主要在理论层面。  更为密切的国际合作正在谋划中。比如,中国科学院长春分院副院长刘晓冰团队正与北美、南美、乌克兰等国专家研究形成世界黑土退化定量诊断标准,共同构建黑土退化综合评价技术体系;也与美国学者合作,明晰世界黑土有机碳库衰减的科学问题,共同研发防控坡耕地侵蚀退化的新技术,为全球黑土生态文明建设贡献智慧。  保护和利用好黑土地,不仅事关14亿中国人的饭碗,也事关全人类粮食安全。这一共同责任,携手共担义不容辞。(《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陈俊 郎秋红 孟含琪 薛钦峰)


上一篇: 火狐体育-【人民日报】加大黑土地保护力度 向科技要产量要效益 吉林又迎丰收年 下一篇:火狐体育-【新华社】瞭望|为黑土地盖被子